舜江时评|基层调解需要更多“老娘舅” -最新平台送体验金
山 风
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姜荣华作为下菱社区“老娘舅”调解队队长,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、质朴真诚的群众语言,为老百姓调解纠纷化解矛盾,近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。他因此收获了各级荣誉以及社区居民的好评,本报也曾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。
在这里,笔者也要为姜荣华点赞。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他这样的“老娘舅”,才让基层的很多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,让邻里更加团结、社区更加文明、社会更加和谐。由此可见,聘请姜荣华这样有威望的热心人作为专职调解员,让最熟悉乡情民风的他们在矛盾纠纷调解中“唱主角”,是编织“大调解”网络、搭建基层调解服务平台的有效举措,能够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“第一防线”的作用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各类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。依靠司法信访调解,往往忙不过来。尤其是社区里时有发生的各类邻里矛盾、家庭纠纷,量大事小关系复杂,仅依靠社区居委干部的力量远远不够。发挥民间调解员的作用,逐步形成群众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的机制,是解决民间纠纷的有效载体。
为群众解决烦心事,没点“真功夫”肯定胜任不了。其实,姜荣华能成为“金牌调解员”,回回游刃有余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背后,是他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以及口口相传的好口碑。这些也都意味着,要做好基层调解工作,不能只讲大道理,还要有经验、能共情,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。
像姜荣华这样的“老娘舅”,本身来自群众。他们每天跟群众生活在一起,对“东家长、西家短”知根知底,为人热心、做事公道。他们站出来说理,大家都愿意听。通过他们的介入,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,为广大群众提供反映利益诉求和受理化解纠纷的“绿色通道”,能第一时间公正而又低成本地解决矛盾,有效防止矛盾纠纷的升级和激化,从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事实上,不少基层的矛盾纠纷,除了需要把事情解决,更需要解开各方心结。如果由政府部门进行处理,可能往往只能做到案结事了,难以全面消除当事人之间的积怨。而且,如果件件桩桩都由政府出面调解,恐怕相关部门也会不堪重负。而“老娘舅”式的人民调解员,既注重合情合理合法地消除纠纷,又不打破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;既维护当事人的合法诉求,又能够标本兼治找到问题症结所在,并加以解决,避免后遗症出现,更有利于把矛盾真正化解在基层。
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,队伍建设是根本。要充分发动有威望、明事理的热心人士担当“老娘舅”,积极吸收到调解队伍中来,着力引导他们发挥品德威望、经历经验和人缘地缘等方面的独特优势,在化解矛盾、宣传法律、反映民意、引领乡风等方面下足功夫,营造“有事多商量、遇事多商量、做事多商量”的协商氛围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
近年来,随着一批像姜荣华这样的“老娘舅”在各地纷纷上岗施展拳脚,基层的调解力量正在不断壮大。我们要坚持“好事做好”,不断完善工作机制、增强调处化解能力,在扩充调解队伍、提升相关待遇、完善奖补结构的同时,进一步优化调解员队伍管理机制,使基层社会治理中心“自带温度”,用“家一般的温暖”激活基层调解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编辑、一审:徐坚 二审:刘文治 三审:陈斌荣
